古建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深度人物:拯救山西古建筑的山东人(图)

古建知识2023-06-28古建百科古建手工彩绘
新中式古建手绘,古建手工彩绘,淮北古建彩绘,深度人物:拯救山西古建筑的山东人(图),新中式古建手绘,古建手工彩绘,淮北古建彩绘“如果再不及时整修,有些很可能熬不过这个雨季。”唐大华站在陌生的村口,望着一栋栋因淋雨而腐朽失修的古建筑,

深度人物:拯救山西古建筑的山东人(图)

深度人物:拯救山西古建筑的山东人(图),

  新中式古建手绘,古建手工彩绘,淮北古建彩绘“如果再不及时整修,有些很可能熬不过这个雨季。”唐大华站在陌生的村口,望着一栋栋因淋雨而腐朽失修的古建筑 ,心里隐隐作痛 。这些被岁月打磨过的木结构古建筑大多都建于元代以前 ,虽散落乡野,却是国之重宝。

  自2010年始,这个留着长发有点文艺范儿的山东汉子已经6次走进山西,为这些年久失修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奔走呼吁。从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收到国家文物局的回信,唐大华的执著已经引起政府重视,就在上周,唐大华认为最具文物价值的长子县西上坊村成汤王庙和布村玉皇庙开始动工整修。

  5月15日,在听闻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学生、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去世的消息后,42岁的唐大华在微博上转发评论道,“上高中时看了一本罗老写的《中国古塔》,从此喜欢上古塔,继而发展到古建筑,一本好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深切缅怀罗老。”

  此时,这个来自德州的山东汉子正背着相机和三脚架,在太行山另一侧的山西乡野间寻访一座座年久失修的木结构古建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改变这些古建筑的轨迹。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早期遗存已经很少,唐代以前的一座也没发现,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已是唐代中期。全国范围内仅存6至7座唐代木构、6座五代木构,以及100余座宋金遗存,然而就是这点家底,我们仍然没有保护好。”一谈起中国的木结构古建筑,这位留着一头长发、喜欢穿格子T恤的中年人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唐大华大学读的是机电工程,大学毕业后曾在广播电台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自己经营一家电脑公司,他从高中时代就开始迷恋古建筑,一开始只是把寻访古建筑当成是业余爱好。

  从 2006年开始,唐大华从自己所在的山东省开始,逐一探访有文字记载的古塔 ,跑遍山东全省后,唐大华大体上对山东的木结构古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

  “元代、元代以前的早期木结构建筑存量在山东已经很少了,现在全省一共有单体建筑7座,其中4座是碑亭,全省17地市一共就4处,全省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是广饶关帝庙正殿,建于宋末金初,曲阜孔庙有金代、元代钟亭各两座,另外有博山颜文姜庙正殿和曲阜颜庙寝宫两座。”唐大华告诉记者。

  从2010年开始,唐大华将探访木结构古建筑的目标转移到了拥有全国早期木结构四分之三的山西。当年8月,唐大华一家三口一起第一次赴山西,因为行程被三场暴雨打乱,仅探访了佛光寺和南禅寺。

  2011年9月,唐大华第三次赴山西,原打算去晋城,最终却在长治各县看了约 40处失修的木结构古建筑,其中包括建于金代的西上坊村成汤王庙和五代时期的布村玉皇庙,“感到很心痛。”

  自此,唐大华开始一个人带上干粮自驾走进更多偏远的村庄野外寻找那些被忽视的木结构古建筑。

  “因为有时候经常是一个人开车走,去的地方又是荒郊野外,路难走,还没有人烟,所以遇到难走的路,有时候还没信号,真是只能干等,幸运的是遇到了几次麻烦,都有好心人帮忙。”在跟本报记者交流中,这位有点文艺气质的山东汉子一直说,自己并不觉得有多苦,很享受寻“宝”的过程。

  唐大华一直把这些古建筑当成宝贝,每一座建于元代以前的古建筑都被唐大华称为“国之重宝”。

  在唐大华的车里,每次出门都会准备一大包矿泉水、方便面、罐头、八宝粥等食品。“一般早上和中午我都是在村子里吃饭,晚上在城里吃一顿。”唐大华告诉记者,其实他很喜欢在荒郊野外吃饭的感觉,“到饭店时,开车找一个风景比较好的地方,把车停下,边吃罐头,边看风景。”

  从 2010年8月开始,唐大华六次自费赴山西长治、晋城等地的村落间寻访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至今行程9000余公里,探访古代木结构建筑100多座。

  “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大部分集中在山西,其他各省只有零星分布,而山西早期木构四分之三在晋东南的长治和晋城两地。”唐大华的理由简单而有说服力,“而且可能是因为数量少的原因,山东的这些木结构古建筑大多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山西由于基数大,我到过的地方很多金元时期的古建筑已经年久失修,荒芜破败,更需要人们的关注。”

  “这些年目睹的最悲惨古建莫过于长治长子县阳鲁村商汤圣帝庙,原有金代正殿和明清的两厢,早年正殿已塌毁,2010年村里将整座庙彻底推平,建成了村民活动室,古庙的石柱被扔在路边。”唐大华痛心疾首,“一座金代木结构古建筑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上周,唐大华第三次驱车来到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西鲍村龙王庙。这栋木结构庙宇的正殿是金元风格,早在四五年前完全坍塌,在坍塌的正殿里,屋脊上的琉璃已经支离破碎,几根梁木横亘在杂乱的树丛中,唐大华站在树丛中,看着还挺立的几根柱子上刻着的墨线,幽幽地说道,“这些墨线都是金元时期建造时留下的,看着这些墨线,仿佛就是在跟古人交流 ,仿佛看到了他们怎么一步步地把这个庙建起来的。”

  这些散落在村野间的早期木结构建筑建成时大多都是庙宇,世代流传下来,在村庄里早已成了神圣之地,每当破败,都是由庙宇里的和尚筹点香火钱修缮,但经过文革动荡后,庙宇收归国家所有,没有了人看管,也就渐渐地荒芜了。

  西鲍村一位年长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也希望把庙修好,但没有主事的。“去年村干部选举的时候,有村干部表示,如果选上,一定会筹钱修庙。”这位老人告诉记者,结果后来不了了之,“如果有愿意来修庙的,我们可以凑点钱,可以管饭。”

  唐大华告诉记者,去村里看这些早期古建筑时,经常会遇到村民的盘问,是不是来修庙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

  更多时候,唐大华自己感觉都很无助。“站在这些破败的庙宇里,看到房梁上长满了青草,有时候看到已经露出大窟窿的屋顶上的土瓦一块块地掉下来,就在眼前,却无能为力,我感觉这些古建筑仿佛就在自己面前死去。”

  2012年1月14日,唐大华第四次从山西回到山东之后,他感到如果再不及时抢修,很多坍塌的古建筑可能熬不过这个雨季,“应该抓紧抢修,能救一个是一个。”

  于是唐大华开始给国家、各省文物局以及关心文保的元老人士写信呼吁赶紧抢修这些古建筑,但一封封信件石沉大海。“刚开始一个回音也没有,不过回音对我并不重要,只要他们知道有这么件事就行了,也许是地方部门没有上报 ,上面还不知道现状 ,所以我会继续不间断地写下去。”唐华回忆当时失落的心情时说道。

  没有官方的回应,唐大华就把自己拍的近500G照片整理发到微博上,并写了500多篇博文讲述这些被忽略的古建筑,通过薛蛮子、邓飞等微博名人的转发后,唐大华开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政府也开始重视起来。

  他对长子县布村玉皇庙为唐代的断代结论甚至得到了山西省年近八旬的原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先生的亲笔回复。“山西文物专家一直认为玉皇庙是五代建筑,但我去看了之后,根据木结构特点,感觉这可能是一座唐代建筑,于是我给山西文物局写信 ,介绍了我的断代依据,没想到山西文物局委托了柴泽俊老先生亲笔给我回信 。”唐大华说,“尽管柴老坚持认为是五代的,但我还是感到莫大的荣幸。”

  不仅如此,在给国家文物局写了7封信后,唐大华也收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回信 。“回信中说,将会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还说将会督促山西文物单位对古建筑进行整修。”

  国家文物局的督办不仅仅是一纸空文,山西各地的文物局已经开始和唐大华联系,邀请唐大华参与古建筑的整修中来。

  更令唐大华赶到欣喜的是,他在微博上认为最具文物价值的长子县西上坊村成汤王庙和布村玉皇庙已经开始动工整修了。

  建在村南荒原上的西上坊村成汤王庙仅存一座正殿,根据柱头题记记载此庙建于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记者看到,庙宇的后檐大面积坍塌,梁架暴露在外面,淋雨严重,很有可能已经腐朽。不过与唐大华上一次来时相比,门前的杂草已经清除干净,维修工人正在搭建脚手架,成汤王庙很有可能将迎来一次大修。

  “成汤王庙这种进深达八椽的金代大木作,有碑刻,有柱头题记,而且跟金代建筑风格也相似,这在古建繁多的晋东南地区也是很少见的。”唐大华表示。

  另一座建于五代时期的玉皇庙外围都已经围起了挡板,院落里也已经清理土堆石块。这座矗立在布村村口高台上的大庙原本是三进院落,但原本做戏台的前院早已住了人家,与后面主体前殿、后殿等用一堵墙隔开,玉皇庙最有文物价值的是前殿,是公认的五代建筑,唐大华认为其斗拱结构甚至有唐代特征,是国之重宝,但现在前后檐都有大面积坍塌,梁架直接淋雨。

  随着成汤王庙和玉皇庙的开始整修,资金问题也随之而来。记者了解到,玉皇庙的整修可能要与周围的开发一块儿进行,需要资金1500万元之多,但目前资金还没有筹集到位,而成汤王庙虽然外围搭上了脚手架,但同样面临资金问题,目前尚未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出台。

  早在3月,唐大华的微博就引起了邓飞的注意,当时邓飞在转发唐大华微博的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去山西支持唐大华。

  在“免费午餐”成功模式的经验中,邓飞认识到,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也应该动员全部民众和舆论。

  “唐大华一个网友是很无助的,但他做的事情又很有意义,在微博上经过很多人的转发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公共传播,然后又被平媒报道,对政府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而且的确政府已经在做一些事情了,我们看到了一些改变。”邓飞告诉记者,他正沟通北京大学,争取6月开一场山西古建筑保护研讨会,各界齐聚如何合力保护山西古建筑,并着眼更多地区古建筑制度性保护。

  据邓飞透露,在研讨会,将会重点讨论一些程序性问题,比如首先需要确定这些古建筑是不是文物,值不值得保护,如果是文物,《文保法》说的很清楚,列级保护的建筑要做到“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如果政府失职的,那首先应该督促政府改正,尽到管理的责任。”

  不过邓飞也意识到,单纯依靠政府力量保护这些古建筑,显然不太可能。据山西当地媒体报道称,山西在地面不可移动的文物多达5万处,古建筑2万多处,完全靠政府力量实在是有困难。

  “如果政府实在没钱,尽不到这个责任,那么我们将会利用民间资金进行保护。”邓飞表示,“对于资金筹集,可以借鉴免费午餐的成功模式进行操作,动用各民间力量,大家一起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唐大华很佩服邓飞的思路和操作模式,原本略显孤单的他现在已经开始有信心把这件事情做好。但他同时也表示,相比于筹集资金这种社会活动,他个人还是喜欢去寻找这些散落在乡野的失修古建筑。

  唐大华一共来过6次山西,都是自费,每次出来少侧三五天,多则十天,每次花费都在五千多块钱。在一个为实现梦想寻求资助的网站上,唐大华提出了“抓住文明余脉——山西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调查”的项目,通过网站项目审核、正式开始公开向网友募集经费后,不过原本尝试募集5000块钱的项目,至今只募集到了1620块钱。

  但唐大华说,这个项目只是想知道有人在支持我,就算没有筹集到5000块钱,我一样也会自费去调查探访那些被忽略的古建筑。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