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暴雨未影响平遥电影展开幕合作方捐赠1000万保护晋中古建文物所所长:尽量在年底完成84号城墙的修缮

古建知识2022-11-19古建保护陕西保护古建筑
山西特色美食文化,陕西保护古建筑,美术古建筑保护,暴雨未影响平遥电影展开幕合作方捐赠1000万保护晋中古建文物所所长:尽量在年底完成84号城墙的修缮,山西特色美食文化,陕西保护古建筑,美术古建筑保护10月12日中午,距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

暴雨未影响平遥电影展开幕合作方捐赠1000万保护晋中古建文物所所长:尽量在年底完成84号城墙的修缮

暴雨未影响平遥电影展开幕合作方捐赠1000万保护晋中古建文物所所长:尽量在年底完成84号城墙的修缮,

  山西特色美食文化,陕西保护古建筑,美术古建筑保护10月12日中午,距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还有4个多小时。门票已售罄,没抢到票的年轻人不舍离去,站在电影宫门口,期待与明星相遇。人越聚越多,绵延百米。

  这是平遥古城雨后迎来的第一波人流高峰。“国庆期间,雨连下了3天,不过这边地势高,没有积水。”电影宫对面的商户刘丽萍(化名)记得,影展宣传展板是四五天前架起的,那时雨已经停了。

  10月初的大雨是罕见的。“下了72小时”、“90个小时不停”……古城居民用时间表达那场雨的震撼。不过,下雨那几天,商店照常开门,只是房顶有些渗水。

  平遥人的生活并未因暴雨带来太多改变,随着电影展开幕,城中日渐热闹。40多岁的刘丽萍不追星,但知道来人有名。电影宫布场时,她还走进去和王俊凯的巨幅半身像合影。

  电影宫在平遥古城下西门北侧,进门左转是人流的方向。右转,剥落的古城墙残留着暴雨冲刷的痕迹。白色防雨布罩住内墙夯土,绿色围挡占了半条街,仅留下一人可过的缝隙。紧挨着围墙的路面散着城墙落下的黄土。

  据山西省文物局消息,平遥古城坍塌和滑落的墙体段落共51处,其中内墙夯土坍塌的有15处,内墙女儿墙及顶部海墁层悬空、下部夯土滑落的有36处。

  暴雨对古建筑带来不小的伤害。10月10日,正在筹备第五届国际电影展的贾樟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政府和公众高度重视偏远地区文物受灾情况的排查和抢救工作,防止一些文物进一步损坏,出现险情的,“大家出力相助”。

  电影展开幕式上,挚文集团向山西灾区捐款1000万元,“主要定向给晋中,这是一个古老的土地,这里面有这么多历史文物,不要让它有所破坏。”贾樟柯说。

  10月5日,各方面力量已开始对古城墙进行抢修。修旧如旧原则维持古城的千年风貌,打捞历史记忆的同时,也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不小挑战。

  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式前,电影宫里挤满了人。图/武汉晨报记者 马婕盈

  相关资料显示,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城区面积2.25平方公里,现保存古城墙6162.68米,街巷199条,明清传统民居3798处。高大的城墙围起四四方方的老城。

  下西门进城往北拐,是齐鸿娅(化名)的旧书店。20多平米,两个四层铁书架倚着墙,武侠小说、英文原著、哲学思想等书籍不规则地摆在架子上。书是儿子留下的,她看不懂。齐鸿娅的印象里,儿子从小爱看书,买回来的书集在屋子里,“他上班后,收的书越来越多。”

  3年前,齐鸿娅的儿子去上海打拼,“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她想来古城做点小生意,儿子建议她卖旧书。母子俩把书捆起来,一摞一摞放进后备箱运到古城,齐鸿娅在古城租了间房长住。

  前些天下雨,书店房顶漏水,白墙上泛着阴湿的蓝印子。顶层架子上的书被打湿,齐鸿娅站上凳子把书一本一本挪到桌子上铺开晾晒。她拿起一本硬皮的英文原著翻开,里面的彩页皱皱巴巴,“可惜了。”她叹口气说。

  雨是10月3日凌晨开始下的,齐鸿娅每天都来书店,守着这些书,“好像天气预报不准了。”雨势不大,下得绵长,“预报说是小雨,下的是中雨。”气温降至个位数,齐鸿娅的毛衣外裹着棉马甲。

  下雨时,巷子里的老人窝在家里睡觉。70多岁的吕英华(化名)和老伴儿躺在床上,雨水顺着床沿往下流,雨势增大,漏水点越来越多,“屋里放的全是盆。”

  下东门进城往里走,不过300米就到了仁义街,这是下雨时,古城里水最深的地方。仁义街地势低,且平遥城内南半部的下水全部通过此街道下水道排出城外。

  3日,贺兰桥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丽娟就开始与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联系,协调抽水泵,“怕水进居民家。”王丽娟说。负责仁义街附近片区的社区网格员侯永梅,挨家挨户登记屋内漏水情况,建议居民撤离。

  10月5日晚,抽水泵的速度赶不上水流,街道内开始积水。侯永梅穿着包住小腿的胶鞋踩进去,水淹过膝盖灌进来。巷子里的居民拿盆往外舀水,褥子铺盖卷在床脚,屋子里一股潮味儿。晚上8点,水越积越深,王丽娟叫来消防队,帮居民撤离。

  居民多为老人,守着家不想走,侯永梅扯着嗓子劝他们离开。夜里11点,25位居民撤离完毕,侯永梅的棉衣湿透,冻得打哆嗦。

  10月5日早晨,城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听到位于古城东北角的84号城墙有异动。“回头的时候发现垮塌。”平遥县传统建筑技师邵帅回忆。

  沿着东北角城墙往南走,多数墙体出现不同程度滑落。西面城墙也未能幸免。冯亦(化名)是临着西城墙的一家民宿店长,10月4日,她在店里接客人,听见外面“刷的一声”,城墙掉下一层土。

  齐鸿娅隔着书店玻璃门,看墙面一点一点脱落。随后几天,她不再骑电动车去书店,改为步行,尽可能远离墙体,“土多迷眼睛。”

  城墙管理处立即将情况上报平遥县文物所,5日上午,各部门相关领导统一安排抢险工作。经统计,平遥古城坍塌和滑落的墙体段落共51处,其中内墙夯土坍塌的有15处,内墙女儿墙及顶部海墁层悬空、下部夯土滑落的有36处。84号城墙垮塌长度25米,最深的地方达3米,“这是解放以来,有记载的垮塌程度比较重的一次。”邵帅说。

  他不断强调:“这次雨不是很急,但持续时间长。”长时间降水对在外的土遗址有很大冲击,“这种40年不遇的大暴雨连续冲刷,古城墙的抵抗力还是比较弱的。”

  国家文物局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也表示,山西众多的文物大都在地上,是全省文物受灾范围大、受灾文物数量多的部分原因,特别是古建筑,多为木架构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是一些民居、祠堂、革命旧址等建筑,在长时间连续雨水的天气中,更容易受到损伤。另外山西疏松的高原土质,在雨水多时,也极易形成坍塌、渗漏等情况。

  邵帅介绍,抢险工作正有序开展,把道路通开,排出道路积水,保证附近居民通行,“我们再主动把上面悬空的砖拆掉,用防雨布盖起来。”

  13日中午12点多,东北角城墙边,发动机轰得一响,电钻插入铁皮围栏发出刺耳的尖利声。4位工人围着围栏,军绿色裤腿上挂着泥,敲敲打打十几分钟,垮塌的墙面被挡得严实。往南走,3位工人正拿着铁锹平整墙面。“从5号开始,我们就没休息的时候。”一位工人说。

  “据不完全统计,从4号晚上到9号,大概出动了100多人,聘请了平遥有资质有能力的古建筑团队进行此次抢险。”邵帅说。

  平遥县文物所所长雷雅仙表示:“我们已经启动了修缮方案的编制,尽量在今年年底完成84号城墙的修缮工作。”

  而目前,平遥的天气时雨时晴,城墙内的含水率达25%,“要等含水率下降到20%以下,才能进行后续的修缮工作。”邵帅解释。

  实际上,早在2014年,平遥城墙就开始安装智能监测设备,感应墙体倾斜的坡度并进行数据分析,判断墙面是否需要维护。但由于工程量大,目前122处城墙中仅有十几处完成了设备安装。

  现在,城墙的监测主要靠眼睛。薛琴(化名)去年来城墙管理处工作,主要任务是看城墙,她指着墙上的裂缝说:“这个缝儿大了,就说明有问题。”一面十几米高,四五米宽的城墙上,缝隙数不胜数,墙体中部还有风化侵蚀后的坑洞,想要察觉每个裂缝的变化并不容易。

  邵帅对“裂缝”进一步解释:“我们肉眼能判断的东西是海墁层的蚁穴,墙体的洞,和体外的渗水。”

  “刚开始我也看不出来,但天天看肯定能看出来。”薛琴边说边对墙体拍照,“就是要仔细观察。”

  6公里长的城墙分成多段,分别由城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监测,薛琴和三四个同事一起合看一段百米长的城墙,她也不清楚上午转了多少趟,“我们这都没数,不是在打扫,就是在看墙。”

  城墙管理处的工作三班倒,白天两班,晚上一班,时刻监测城墙变化。管理处办公室挂着一幅图,记录着2005年到2020年城墙局部的抢险加固工作,粗略估计,15年间已有20多段城墙进行过维护。

  修城墙是不易的。常年风化、雨水侵蚀使城墙出现凹陷,凹陷过大容易形成安全隐患。邵帅介绍,修补时需将凹陷周围的土挖掉,再从外面调来晋中当地的黄土,掺入白灰,层层夯筑。冬天,气温降低,土质稳定性降低,修筑难度加大。

  新修的墙面呈阶梯状,与原城墙样貌有异。这也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自然遗产的形制。城墙垮塌后,不少网友提出为何不用砖包的疑问,“咱们平遥的特点就是外墙内夯,如果用砖包,后辈看到的平遥就不是原来的风貌了。”邵帅回答。

  为了延续土夯,技术人员做了很多试验,在黄土里加水泥、白灰、糯米汁等,各种成分的配比都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新修的墙面是否更加坚固,至今无法定论。

  平遥县2018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做好古城守护者,打造原汁原味的千年古城。投入2000万元,实施城墙内墙结构加固项目,今后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墙日常保养。

  西郭家巷里,一面院墙整体垮塌,几位工人用钢管在墙外围起两米多高的架子,站在架子上对院墙进行维修。垒院墙的砖要用原砖,“不够的话,就去村里收购多余的墙砖。”旁边的监工告诉九派新闻。雨后,施工队接到100多个修缮任务,“这几天忙,平时基本上没啥活儿。”

  民居修缮工作由固定施工单位承接,施工单位定期对民居进行信息采集,维修时,工人需按照原有信息恢复民居原貌,“修旧如旧嘛。”监工说。

  古城居民对这四个字不陌生,房子不能随便修,要报到社区,再上报街道,经过层层审批才能维修。有些居民嫌麻烦,干脆不修,砖木房子容易漏雨,塑料布盖在屋顶扛过雨季。

  在城内行走,带有历史建筑挂牌的院落比比皆是,清代民居、民国民居最为常见。从夯实的拱形门进入民宅,三间厢房对立而坐。跌落的砖块挤在墙根,屋顶上斜亘着枯朽的木头,唯有大红春联提示着房屋还有人居住。

  村里老人介绍,原先一家宅院是一户人家,繁衍后代开枝散叶,宅院的产权分给许多家。一家分得一两间20多平米的厢房。

  如今,房屋原主大多迁走,古宅或空置,或以一年2000多元的价格出租。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宅被改成民宿或景点向外展示。

  46岁的侯永梅听长辈们讲,她的太爷爷是地主,抽大烟败光财产,到了爸爸这一代才买回一座三进的院子延住至今。没人说得清这处宅院的历史,古城申遗后,技术人员来收集资料,通过航拍屋顶结构,判断这是仿宋的建筑。

  宋朝太远,房子于她,是家。前几年,木质大门腐蚀严重,侯永梅的哥哥想拿铁丝固定,被人制止,侯永梅记得:“人家说,你可不能弄啊,弄了就不值钱了。”

  4年前,侯永梅一家搬进县城的楼房,“古城里没学校,买东西也不方便。”吕英华说得更为直接:“有本事的人都搬出去了。”

  在社区工作,侯永梅从未离开古城,但古城早已不是她熟悉的样子。以前,古城里的居民同根同族,大冬天,院子里生盆火能聚一圈儿人。她时常想起,小时候和玩伴们爬城墙,躲在角楼里捉迷藏,那时的城墙是居民们晨练的地方。

  随着原住民迁走,侯永梅觉得,古城的情感淡了。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寻觅他们向往的古城。

  一位穿着西装的安阳人俯下身子,指着墙根发黑的砖块问住户:“这砖是清朝留下来的吗?”住户迟疑片刻,用山西话回到:“我也不知道。”安阳人冲同伴点点头说,这应该是。末了,他回头看那片墙:“看古建筑,找的是情怀。”

很赞哦!